這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,我呢,被教會的牧師教訓了,他說我在LINE群組發佈的文章,不造就人也不造就教會,只會讓讀到文章的會友分裂。他非常痛心,說我不懂事等等,原來的文字記錄就不貼上來了,不想再看到。
這一篇文章 : 不正確解經即可
說真的,若說我在寫文章前,心中連一點驕傲都沒有、連一點想讓牧師師母吃悶虧的意圖都沒有,那我真的買塊豆腐撞死吧!如今教會似乎四分五裂,主日聚會人數越來越少,牧師的心情應該就是老話:屋漏偏逢連夜雨。而就在不久前,我在群組發的文章是這篇:至死方休的領導者 ,老實說,也是為牧師、師母打氣的。
當時牧師一責備,還說要約談(後來沒有),我心裡五味雜陳;一方面心裡在想能藉這機會向牧師分享心得也好,另一方面則是所謂的「不打勤、不打懶、專打不長眼」。沒錯,聖經觸及人生中各種層面,不同的經節在說明不同的神學主題;所以,今天寫深得人心的文章,明天寫不中聽的文章,都很有可能的。如果教會目前需要安定人心的力量,是的,我應該把握好將要發出的信息,而不是只為了讓大家知道「嘿!我有在讀書!」發佈這種顯然是罵人的文章,顯然是不長眼!
(我當然有在讀書,還唯恐別人不知道我在華神延伸部修學分。神學院耶!)
姑且不論有多少人將那麼多字的文章看完,就算看了搞不好還看不懂,我也大可瀟灑的說,讀的人有什麼解讀不關我的事;但我仍舊學到,一篇文章寫得好,真的是可以「Do something」的!寫文章終究與講一篇道不同。寫文章可以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教會生活觀察、神學觀,而不負牧養之責;這是一種超然的寫作,從比較高的高度看下去,當然可以一派輕鬆,付之笑談。不用負擔什麼後果。
牧養則需週全。我沒有修過教牧學,但藉由觀察教會的牧師,發現牧養非常需要在乎對方的感受。怕他不喜歡、怕他生氣、怕他不來。然而在領導方面,卻習慣於「唯我獨尊」。一間教會,所有會友必須完全服膺主任牧師的神學觀念、牧會方針,不得批評。結果呢,一名以牧師為職業的人,所作所為都跟牧養有關係;我的意思,牧師沒辦法與會友成為夥伴,成為朋友。這僅是我的看法。華裔設計師劉揚曾經在 2007 年出版了《東西相遇》一書,引起巨大迴響。該書用簡潔的筆劃,用簡單明瞭的圖畫向讀者表現了德中兩個社會的細節(此句來自網路),下圖是有關領導(藍色是西方人,紅色是東方人)---
可以想見社會型態已在變化,可是我們教會卻仍認為這樣的領導方式為「聖經真理」,而不斷產生衝突。但說是教會該改為順應社會變化也不對,主耶穌應不是以「領導最大」的方式去帶門徒。或許可以說,平信徒與教會長執會形成衝撞,而以往不見得有,可能只是現在的信徒會思考了而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