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

滴了一滴眼淚-第二堂課

課程全名是:「青少年動態反思與教導」。



第二堂課讓我滴了一滴眼淚;就好像是在心裡更加確認自己的負擔一樣:是的,就是這個。

說真的,往課堂走去的路上心裡還直嘀咕:「我寧願去上古板的解經課,也不想要上那麼多活動的課啊。」畢竟我不是個很有活動力的人,上課都還要打起精神稍微「假裝」自己很投入、很High、很想要認識大家.....上那種什麼詩歌智慧書概論啦、保羅書信導讀啦、系統神學啦這種,順著上課進度繳交報告,有點枯燥但是反而沒壓力-不然要假裝「很想」認識大家,好累!

糟了,一走進教室就開始玩幾組破冰遊戲-我好想維持冰的感覺老實說-玩了將近一個小時。每玩完一組遊戲,小組(共分了四小組)就要進行討論;討論完舉派一人發表該組結論,然後再進行下一個遊戲。就這樣,第一堂課即將接近尾聲時,老師要大家坐下來(終於有得坐了),並且要大家反思:「玩遊戲」的意義在哪裡?彼此認識(以破冰遊戲來講)很重要嗎?

喔......有點深了。破冰遊戲不是每次團契都要進行的,但如果有新成員加入倒是能玩一下。可是,請新成員自我介紹,然後其他「老人」也一一自我介紹,這樣不好嗎? 

無論破冰遊戲有沒有玩,青少年聚會最重要的是被餵養神的話。這時輔導有30分鐘的時間可進行查經,於是他利用15分鐘帶大家玩了一個吵得要命的遊戲,10分鐘引導大家去發表今天的經文與剛剛的遊戲兩者的關聯,最後只有5分鐘是輔導自己發表早就預備好的總結。

停一下,想一想我的「傳統做法」。自我介紹完坐下來發一本聖經,翻到今天要查的經文,由輔導傾力講述福音的真諦,這樣也不好嗎?講完,請每個人發表心得或代禱事項或一週「快報」,這又怎麼樣呢? 

到了禱告時刻,輔導鼓勵大家分享一週來的心情以及代禱事項。果不其然,他又設計了一個遊戲......,讓大家在玩的時候,自然而然的讓別人知道分享的人需要什麼協助。

好,再想一下我的「傳統做法」。最最後,輔導請大家為成員代禱,而且祈求神保守每個人分散後的腳步,結束了一次團契;輔導要了新成員的LINE或臉書,準備進行默默關心的動作。那新成員下次還會不會想來?暫且不論新成員好了,且論「老人們」有沒有睡著(或努力與瞌睡搏鬥)?輔導能保證他們都把道聽進去了嗎?
  
為什麼做青少年工作的弟兄姊妹,常常在牧養的過程中充滿了淚水?有熱情仍不夠嗎?有神的話仍不夠嗎?自己帶著笑容仍不夠嗎?他們(這裡指基督徒青少年)有因為輔導的教導,愛上讀聖經,而從神那裡確認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嗎?(此問題對我是一重擊)

所以,老師提醒我們,這堂課「比你原來以為的還要嚴肅得多」。

動態反思與教導,關鍵字有三:動態、反思、教導。第二個小時老師要每個小組領一張大海報紙和二和蠟筆,然後在紙上畫下三個答案(用畫的喔,不是用寫的)。三個問題分別是:為什麼教導青少年需要動態反思?老師該如何使用動態反思去教學生?我們期望青少年透過動態反思,達到什麼果效?

我所屬的這一組在構思並畫圖的時候,有人提出:「有哪些是砍掉這棵大樹的斧頭?」因為我們畫了一棵樹,樹根(提供養分,我們忽略了光合作用...不過這不是重點)是「輔導本身需有的條件」、這棵樹結的果子是我們希望青少年能具備什麼人格。結果,大家都很認同,砍掉這棵大樹的斧頭是:填鴨式教育說教強調權威以及無聊

下課前,老師播放了電影「街頭日記」的片段。看到女老師想了一個辦法(一個遊戲)將不愛上課的學生叫進教室裡,試著了解學生等等,我大受感動。什麼時候大人會願意與青少年站在同一高度呢?在教會裡更不容易了。教會很注重秩序,而且過分到了變成一種「法律」,反而青少年是害怕長輩罵人才來,不是他愛教會(至少趴數極低)。不是說,要青少年成長不是我們站得很高,命令他們成長;而是我們自己先蹲低,再與他們共同成長嗎?主耶穌若不先降世為人,「演示」了一次死而復活,我們又怎麼能相信我們能跟耶穌一樣,真的能夠升到天上?(結尾有一點牽強...哈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